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資源 2023-08-03 15:10:47
常見修辭方法
考點透視
《新課程標準》對常見修辭方法的要求是: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,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。
比喻、擬人、夸張、排比、對偶、反復、設(shè)問、反問是常見的修辭方法。復習時我們要注意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這些常見修辭方法的能力。這種能力既包正確辨析具體語句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,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達效果的能力,也包括正確使用修辭手法的能力。
修辭部分的復習,應(yīng)注意與實際語言運用相結(jié)合。在閱讀中,要結(jié)合具體內(nèi)容,體會他們的表達效果:比喻、擬人、夸張,具有生動的描繪性,產(chǎn)生形象美;對偶、排比產(chǎn)生結(jié)構(gòu)美;設(shè)問、反問,借助語調(diào)、語勢,分別產(chǎn)生引人注意、激發(fā)情感的作用。在寫作時,要運用這些修辭方法,追求最佳的表達效果。
知識講解
常用修辭方法及其作用
一、比喻。
比喻就是“打比方”。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(zhì)的事物的相似點,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。
作用:化平淡為生動;化深奧為淺顯;化抽象為具體;化冗長為簡潔。用在記敘、說明、描寫中,能使事物生動、形象、具體,給人以鮮明的印象;用在議論文中,能使抽象道理變得具體,使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易懂。最常用的還是生動形象。
二、借代。
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,而用與其相關(guān)的事物來代替。
借代的種類:
1.特征代本體。例如: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。
2.具體代抽象。例如:不拿群眾一針一線。
3.專名代泛稱。例如: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。
4.人名代著作。例如:我們要多讀點魯迅。
作用:能起到突出形象,使之具體、生動的效果。
三、夸張。
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,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。
夸張的幾種形式:
1.擴大夸張。例如: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。
2.縮小夸張。例如:五嶺逶迤騰細浪,烏蒙磅礴走泥丸。
3.超前夸張。例如: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,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。
作用:烘托氣氛,增強聯(lián)想,給人啟示?梢砸鹭S富的想象,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,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。
四、對偶。
它是一對字數(shù)相等,詞性相對,結(jié)構(gòu)相同,意義相關(guān)的短語或句子。
作用:形式上音節(jié)整齊勻稱、節(jié)奏感強,具有音律美;內(nèi)容上凝練集中,概括力強。
五、排比。
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(jié)構(gòu)相同或相似,內(nèi)容相關(guān)、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。
作用:可增強語言的氣勢,強調(diào)內(nèi)容,加重感情。用來說理,可把道理闡述得更嚴密、更透徹;用來抒情,可把感情抒發(fā)得淋漓盡致。
六、設(shè)問。
“無疑而問”,往往明知故問,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。
作用:引起讀者思考。用在標題上,能吸引讀者,啟發(fā)讀者思考,更好地體現(xiàn)文章的中心;用在一段的開頭或結(jié)尾處,除引起思考外,還有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;用在議論文中,能使論證深入,脈絡(luò)清晰。
七、反問。
反問的特點也是“無疑而問”,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,句末一般打問號,有的打感嘆號。
作用:以加強語氣,增強表達效果,起強調(diào)作用。
八、比擬。
把物當作人來寫,或把人當作物來寫,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,其形式特點是:事物“人化”,或人“物化”,或甲物“乙物化”。其作用是使所寫“人”或“物”色彩鮮明、描繪形象,表意豐富。
比擬的種類:
1.擬人。例如: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,紅旗飄飄把手招。
2.擬物。例如:咱們老實,才有惡霸,咱們敢動刀,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。
擬人:把物當作人來寫,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,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。
作用:使事物人格化,使語言富有神采。
九、反復。
由兩個相同的詞語或句式構(gòu)成反復。
作用:主要起強調(diào)作用。
常用修辭方法易考點分析
一、比喻與非比喻的識別。
比喻指用甲物來比擬乙物,有本體、喻體、比喻詞三部分。因這三個成分的異同和隱現(xiàn),可分為明喻、暗喻和借喻三種。
比喻與非比喻的區(qū)分不看形式(比如有沒有“像”“如”),而是看兩者是不是比喻的關(guān)系。比如:
1.“露似真珠月似弓。”(明喻)(本體:露、月。喻體:真珠、弓。)
2.“那輕輕的潮聲啊,是她睡熟的鼾聲。”(暗喻)(本體:潮聲。喻體:鼾聲。)
3.“我知道,我們已經(jīng)隔了一堵厚障壁。”(借喻)(本體:沒有直接寫出來,是指“我”和閏土之間形成的感情距離。喻體:厚障壁。)
甚至以下偏正短語也是比喻:
1.有時,望著莽莽蒼蒼的大地,我騎著思想的野馬奔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……(把思想比作“野馬”。)
2.有位作家說,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之舟輕駛,務(wù)必要讓它承載的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,不然輕則徘徊無以進,重則可能壓沉自己的生活之舟。(把“生活”比作“舟”。)
而下面的例子就不是比喻:
1.奶奶從來沒有像現(xiàn)在這樣高大,這樣美麗。(不可能把奶奶比作“現(xiàn)在”。)
2.她長得像他姐姐。(比喻是兩種不同類事物的比較。)
3.江上的輪船像一葉葉扁舟。(輪船和扁舟也是一類事物,不是比喻,而是比較。)
4.皮鞋匠靜靜地聽著。他好像面對著大海……
5.珊迪聽了,目不轉(zhuǎn)睛地看著我,好像表示感激。
6.我的心像刀絞一樣。
二、比喻和擬人的區(qū)別。
擬人指將事物人格化,使物具備人的一些動作和感情。
比喻是“物”(名詞)之間的比較,而擬人是動詞、形容詞之間的比較。主要看一下有沒有“喻體”(比喻可能沒有本體,但必然有喻體),如果有,則是比喻。
以下是擬人:
1.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……(“溫柔”是形容詞,無喻體。)
2.大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……(“打扮”是動詞,無喻體。)
稍作改變,即為比喻:
1.每條嶺都像慈母那樣的溫柔……
2.大興安嶺多么像少女那樣會打扮自己呀……
三、借喻和借代的區(qū)別。
借代指用甲物代指乙物,借代的方法多樣,可用部分指代整體,如用“孤帆”指代“船”;也可用特征指代本體,如用“黃毛”指代“黃頭發(fā)的人”;也可用具體指代抽象,如用“烽煙”指代“戰(zhàn)爭”;也可用專名指代普遍,如用“千萬個雷峰”指代“好人”。
借喻既有“借”的功能,又有“代”的功能,而借代只有“代”的功能,兩者的區(qū)分是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句,借代不可改成比喻句。
借喻的例子有:
1.看吧,狂風緊緊地抱起一層層巨浪,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,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。(可以改成明喻句,把浪花比做“翡翠”。)
2.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,吃盡了我們的血肉。一日把它們消滅干凈,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。(可以改成明喻句,把敵人比做“毒蛇猛獸”。)
3.我似乎打一個寒噤;我就知道,我們之間已經(jīng)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,我也說不出話。(把隔閡比做“厚障壁”。)
4.黑夜,靜寂得像“死”一般的黑夜!但黎明的到來畢竟是無法抗拒的。(把光明的未來比做“黎明”。)
借代的例子有:
1.先生,給現(xiàn)洋錢,袁世凱,不行么?(“袁世凱”指現(xiàn)大洋,上面有袁世凱的頭像。無法改成把錢比做“袁世凱”。)
2.不拿群眾一針一線。(用一針一線代替群眾財產(chǎn),無法改成將“財產(chǎn)”比做“一針一線”。)
3.留取丹心照汗青。(用“汗青”代替“史書”,無法改將“史書”化做“汗青”。)
4.我們需要千千萬萬個雷峰。(用“雷峰”代替好人,無法將“好人”比做“雷峰”。)
5.操場上有一群紅領(lǐng)巾。(用“紅領(lǐng)巾”代替“少先隊員”,無法將“少先隊員”比做“紅領(lǐng)巾”。)
6.他端起杯子,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“龍井”。(用“龍井”代替“茶”,無法將“茶”比做“龍井”。)
四、對偶和對比的區(qū)別。
對偶主要是從結(jié)構(gòu)形式上說的,其基本特點是“對稱”,它要求結(jié)構(gòu)相稱,字數(shù)相等;對比是從意義上說的,其基本特點是“對立”,它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,而不管結(jié)構(gòu)形式。
對比的例子有:
1.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:“呵,我多偉大!”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。
2.虛心使人進步,驕傲使人落后。
3.親賢臣,遠小人,此先漢所以興隆也;親小人,遠賢臣,此后漢所以傾頹也。
對偶的例子有:
1.赤道彎弓能射虎,椰林匕首敢屠龍。
2.墻上蘆葦,頭重腳輕根底淺;山間竹筍,嘴尖皮厚腹中空。
3.才飲長江水,又食武昌魚。
以下例句既是對比,又是對偶:
1.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。
2.敵人害怕您靜若懸劍,人民信賴您穩(wěn)如磐石。
五、排比和對偶的區(qū)別。
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語言單位,排比要求結(jié)構(gòu)大體相似,字數(shù)要求不甚嚴格;而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,而且必須結(jié)構(gòu)完全相同。
排比句如:
1.但見那滿樹繁花,一街燈光,四海長風……
2.國家要獨立,民族要解放,人民要革命,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。
對偶句如:
1.五嶺逶迤騰細浪,烏蒙磅礴走泥丸。
2.過五關(guān),斬六將。
3.驛寄梅化,魚傳尺素。
4.鳥宿池邊樹,僧敲月下門。
六、反問和設(shè)問的區(qū)別。
反問明確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(nèi)容,而設(shè)問則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,一般是自問自答。
反問的例子如下:
1.池水漣漪,鶯花亂舞,誰能說它不美呢?
2.感謝情感,是它豐富了認識的內(nèi)涵,是它澆灌了認識的清泉,為了認知,就算“不識廬山真面目”,又有何妨?
3.鋼琴笨重如棺材,小提琴要數(shù)十百元一具。制造雖精,世間有幾人能夠享有呢?
設(shè)問的例子如下:
1.誰是最可愛的人?我們的戰(zhàn)士,我感覺他們是最可愛的人。
2.什么叫自律?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為。
3.這人是誰?不是別人,原來是大明。
4.數(shù)學真的很難嗎?我看不是。
七、反復和排比的區(qū)別。
排比是把內(nèi)容相關(guān),結(jié)構(gòu)相同或相近,語氣一致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短語、句子連接起來運用的一種修辭方法。反復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,強調(diào)某種感情特意重復某個詞語或句子,只需要兩個即可。
排比的例子如下:
1.沙丘的移動雖然慢,可是所到之處,森林全被摧毀,田地全被埋葬,城郭變成丘墟。
2.開我東閣門,坐我西閣床,脫我戰(zhàn)時袍,著我舊時裳。
3.而青松啊,決不與野草閑花為伍!一派正氣,一副潔骨,一片忠貞,一身英武。
反復的例子如下:
1.殺死了人,又不敢承認,還要誣蔑人,說什么“桃色事件”,說什么共產(chǎn)黨殺共產(chǎn)黨,無恥啊!無恥啊!(兩個“無恥啊”。)
2.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,將要學習你的榜樣,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,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!(兩個“像你一樣偉大堅強” 。)
3.周樸園:我看過去的事不必再提起來吧。魯侍萍:我要提,我要提,我悶了三十年了。(兩個“我要提”。)
八、夸張。
夸張指用夸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。包括三類:一、擴大夸張,如“雖九死,其猶未悔”;二、縮小夸張,如“他的心眼比針鼻還小。”三、超前夸張,如“看見這樣新綠的苗,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。”其他夸張的例子如下:
1.李杵頭這人,鹽水泡鵝卵石也能下酒,哪一頓桌上沒酒眼睛就鼓起來了。
2.肚子里一點油水也沒有,饞的,連跑過去的豬都想啃一口。
3.生怕這氣大了,吹倒了姓林的;氣暖了,吹化了姓薛的。
4.蜀道之難,難于上青天。
5.精妙世無雙。
6.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。
7.我的心像刀絞一樣。
十種非比喻“像”字句
比喻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格,但不少同學一看到“像”“好像”“仿佛”“似的”,或可以加上類似詞的句子,就確定是比喻句。但也有非比喻的“像”字句,歸納起來,大約有以下十種情況。
一、形容,特別是同類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。
1.(魯迅和內(nèi)山老板)有時忽然一陣大笑,像孩子一樣天真。(《一面》)
2.我每次抬起頭,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那里一動不動,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,好像要把這小教室里的東西都裝在眼睛里帶走。(《最后一課》)
二、摹形不是比喻。
1.從山腳向上望,只見火把排成許多“之”字形,一直連到天上,跟星星接起來,分不出是火把,還是星星。(《老山界》)
2.他……胡須很打眼,好像濃墨寫的隸體“一”字。(《一面》)
三、相仿不是比喻。
1.就說那個野蔥吧,香氣和家蔥一樣,味道卻像剛結(jié)出的李子,苦澀得使人難受。(《草地晚餐》)
2.我是畫畫兒,用一種叫作“荊川紙”的,蒙在小說的繡像上一個個描下來,像習字時的影寫一樣。(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》)
四、猜測不是比喻。
1.嘴張著,好像在那里喊“啊”!(《古代英雄的石像》)
2.黃顯聲仿佛沒有聽見,把頭轉(zhuǎn)過去了。(《挺進報》)
五、比較不是比喻。
1.從這一天起,大家心里都有這位英雄……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別有力氣!(《古代英雄的石像》)
2.(閏土)眼圈也像父親一樣紅腫著。(《故鄉(xiāng)》)
六、舉例不是比喻。
1.……近年來,又出現(xiàn)了許多奇妙的書,像會說話的書,帶香味的書等等。(《從甲骨文到口袋圖書館》)
2.像這樣的老師,我們怎么會不喜歡她,怎么會不愿意和她親近呢?(《我的老師》)
七、想像不是比喻。
1.(醒了的波浪)……漸漸向我們腳下的巖石掀過來,發(fā)出汩汩的聲音,像是誰在海底吐著氣。(《聽潮》)
2.“是,看明白了!”盧進勇高興地點點頭,心想:“這下可好辦了!”他仿佛看見一個通紅的火堆,他正抱著這個同志偎依在火旁……(《七根火柴》) 八、幻覺不是比喻。
1.──那不是狂暴的不測的可怕的神秘,而是幽靜的和平的愉悅的神秘。仿佛我們的腳下輕松起來,平靜地……朝向紅玉的瓊臺走了去。(《聽潮》)
2.……看著看著,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,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膚。(《濟南的冬天》)
九、有些夸張、擬人句不是比喻。
1.魔鬼頭像堡壘,手像鋼叉,腿像桅桿,口像山洞……(《漁夫的故事》)2.……微黃的陽光斜射到山腰上,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,微微露出點粉色!(《濟南的冬天》)
十、詞的比喻不再是比喻。
有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(huán)境中,臨時改變了原來的意義,產(chǎn)生出另一種意義,這是比喻手法,如:她不是一個怯弱的人,從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,就感到大廈將傾的危機。(《果樹園》)“大廈將傾”原意是“大樓將要倒塌”,這里借喻封建階級將被打垮。有些詞語由比喻產(chǎn)生的意義用得很普遍,約定俗成而成了比喻義,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辭格。例:為了爭取新的勝利,要在黨的干部中間提倡放下包袱,開動機器。(《放下包袱,開動機器》)
題型解讀
1.對下列句子的修辭方法判斷錯誤的一項是( )
A.油蛉在這里低唱,蟋蟀們在這里彈琴。(擬人)
B.徜徉在古詩的海洋里,陶淵明的悠然遐思,李太白的瀟灑飄逸,杜子美的濟世情懷,岑嘉州的邊塞放歌,無不讓人蕩氣回腸。(排比)
C.大家都很喜歡她,因為她長得好像明星劉亦菲。(比喻)
D.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?(反問)
【解析】本題考查比喻修辭。C項中“好像”不是比喻詞,有“好像”的句子不一定全是比喻句。要構(gòu)成比喻,必須有本體、喻體,本體與喻體要求不是同類事物。非比喻句的五種“像”字句是:表示比較、表示舉例、表示猜測、表示說明、表示聯(lián)想想象。上面C項句子只表示比較。
【答案】C
2.下列詩句中運用了不同修辭方法的一項是( )
A.淚眼問花花不語,亂紅飛過秋千去。
B.問君能有幾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。
C.綠楊煙外曉寒輕,紅杏枝頭春意鬧。
D.沙上并禽池上暝,云破月來花弄影。
【解析】本題考查修辭方法的判斷,B句使用的是比喻,用“水”比喻“愁”,其他三句用的是擬人。
【答案】B
3.對下面文段中有關(guān)修辭方法作用的分析,有誤的一項是()
人為什么要讀書呢?書,可以喚醒沉睡的心靈,可以引領(lǐng)迷惘的靈魂。一本好書,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。讀艾青的詩歌,我堅定了不斷前行的信念;讀史鐵生的散文,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氣;讀托爾斯泰的小說,我充滿了對精神家園的憧憬……讀書,就像用麥管吮吸甘露,讓人欣喜,讓人著迷。還有什么比讀書更能產(chǎn)生令人陶醉的內(nèi)心體驗?zāi)?
A.文段開頭運用設(shè)問,自問自答,強調(diào)了書對人的思想的啟迪和引領(lǐng)作用,有助于啟發(fā)讀者的思考。
B.文段中運用“讀……,我……”的排比句式,語勢強烈,意在突出讀書帶給“我”的力量,讓“我”有更高的追求。
C.文段中“讀書,就像用麥管吮吸甘露”運用比喻,生動地寫出了閱讀給人帶來的愜意感受。
D.文段結(jié)尾運用反問,加強語氣,強調(diào)了閱讀能使人內(nèi)心世界更豐富、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。
【解析】修辭在中考試題中出現(xiàn)的頻率較高。在平日復習中要注意掌握常見修辭方法的概念及作用,能從修辭方法和表達效果的角度欣賞語句。這段文字運用了設(shè)問、擬人、比喻、排比等修辭方法,選項A、B、C的說法都正確。選項D中,反問的修辭方法是對的,但它強調(diào)的應(yīng)是“讀書更能產(chǎn)生令人陶醉的內(nèi)心體驗”。
【答案】D
4.閱讀下面的文字,完成(1)~(4)題。
這里的石林千姿百態(tài),美不勝收。怪石嶙峋,形態(tài)各異,或如走獸憨態(tài)可jū,或如猛qín展翅欲飛,或如仙女亭亭玉立,或如農(nóng)夫默默耕耘。在花海的印襯之下,婀娜多姿,楚楚動人。
(1)根據(jù)拼音寫出相應(yīng)的漢字,給加紅的字注音。
憨態(tài)可jū( ) 猛qín( )展翅 婀( )娜多姿
(2)文中有錯別字的一個詞是“”,這個詞的正確寫法是“”。
(3)“美不勝收”中,“勝”的意思是。“楚楚動人”中,“楚楚”的意思是。
(4)這段文字運用擬人、、等修辭方法,描繪石林千姿百態(tài)的景象。
【解析】第(4)小題是判斷修辭類別題,但結(jié)合語段綜合題的形式考查,此語段綜合題的選文雖然只有短短的3句,考查的知識點卻很集中,包括字音、字形、字義及修辭。(4)題判斷修辭類別,注意不要漏掉修辭種類,除了擬人,還在排比中用了比喻。
【答案】(1)掬 禽 ē (2)印襯 映襯 (3)盡 嬌柔,秀美(意思對即可) (4)排比 比喻
5.下列各項對語法知識的判斷與分析,正確的一項是()
A.“雄偉”“壯麗”“非常”“寧靜”都屬于形容詞。
B.短語“黃麻起義”“天堂美景”“赤壁風光”“武穴酥糖”的結(jié)構(gòu)都相同。
C.“投資億元的武穴梅苑現(xiàn)代畜牧科技示范園建成并開始使用”,句子的主干是“示范園建成使用”。
D.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,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,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”,這句中“飛出”運用比喻的修辭,生動地刻畫出小孩活潑靈動的性格。
【解析】本題對修辭方法的考查是結(jié)合在語法知識的判斷中的。A項中“非常”是副詞;B項中“黃麻起義”是主謂結(jié)構(gòu),其他是偏正結(jié)構(gòu);D項中“飛出”是比擬中的擬物修辭,不是比喻。
【答案】C
6.閱讀下面一首詩,回答問題。
晚春
韓愈
草樹知春不久歸,百般紅紫斗芳菲。楊花榆莢無才思,惟解漫天作雪飛。
【注】①楊花,詩中指柳絮。
(1)請說出“百般紅紫斗芳菲”中的“斗”的修辭手法,并簡析其妙處。
(2)請發(fā)揮想像,用自己的話描繪“揚花”“漫天作雪飛”的情景。
【解析】本題對修辭手法的考查是在古詩詞的閱讀中進行的,判斷修辭手法,并簡析其妙處。(1)題要寫出效果,(2)題寫出“漫天”“作雪”基本意思,并要求語言生動流暢。
【答案】(1)擬人,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晚春時節(jié)花草樹木競相開花、爭妍斗艷的美麗景象。
(2)示例:柳絮朵朵,像白雪一樣,又輕又白,漫天飛舞,隨風飄蕩。
7.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(fā)展規(guī)劃綱要》征求意見稿將“加強安全教育和學校安全管理”納入其中。在你班舉行的“珍愛生命”主題班會上,請你圍繞主題對同學們發(fā)表一段即興演講。提示:演講內(nèi)容可以從生命來之不易、生命的價值、不傷害他人、防止被傷害等任一方面展開。要求:所寫文段中運用排比修辭方法。
【解析】這是將修辭手法和口語交際的考查結(jié)合在一起,從修辭手法的角度來看,構(gòu)成排比的一組語句總是含有三項或三項以上相關(guān)的內(nèi)容,它們是并列的關(guān)系,因此完成此題時,一定要使用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句子。從口語交際的角度看,必須要有稱呼,且語言流暢。
【答案】示例:同學們,是媽媽給了我們寶貴的生命。為了媽媽的笑臉,我們應(yīng)該高舉生命智慧的火炬,讓青春像花一樣盛開,像鳥一樣歌唱,像旗幟一樣高高飄揚。
8.仿寫句子,要求句式相同,語意一致。
缺憾使荊軻賭命功虧一簣;缺憾使__________________;缺憾使__________________。如此才有歷代英雄氣短、淚流滿襟的遺恨。
【解析】仿寫句子要考慮原句結(jié)構(gòu)、語氣、修辭方法、思想內(nèi)容、感情等方面的因素。此題難度稍大,因為它不僅涉及到語法知識方面的問題。還牽涉到歷史典故,成語使用等知識。學生如果孤陋寡聞,此題有可能無從下手。
【答案】示例:楚霸王自刎烏江留下千古嘆息孔明六出祁山落魂丟魄
9.2010年5月1日,上海世博會開幕。山東館以“齊魯青未了”為主題,向世界展示山東的風采。班級開展“走進山東館”綜合性學習活動,請你根據(jù)要求完成下面題目。完成下面的對聯(lián),展示山東的人文底蘊和自然風光。
上聯(lián):儒家仁墨家愛人文精華
下聯(lián):____________________
【解析】這是一道擬寫對聯(lián)題,給出上聯(lián),補寫下聯(lián)。各地都有本地獨具特色的人文資源和自然風光,考生應(yīng)對自己的家鄉(xiāng)有所了解,園為這些早已進入命題者的視線。題目提示語要求對聯(lián)內(nèi)容是展示山東的人文底蘊和自然風光的,上聯(lián)的“儒家仁墨家愛人文精華”,揭示的是山東豐厚的“人文底蘊”,那么下聯(lián)就要反映壯美的“自然風光”了,考生應(yīng)想想山東有哪些自然風光,如:雄偉的泰山、壯觀的黃河、美麗的微山湖等。內(nèi)容確定后,考生利用對聯(lián)常識就可組合出答案。
【答案】示例:泰山雄黃河壯自然奇觀
(2016
10.請從老師、父母中任選一個對象,說一段感恩的話。
要求:①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;②不能出現(xiàn)真實姓名、班名、校名等與考生信息相關(guān)的內(nèi)容;③50字左右。
( |
我 |
想 |
對 |
說 |
) |
||||||||||||||
【解析】
本題考查語言表達能力。先確定感謝的對象,以及與該寫作對象有關(guān)的寫作素材,做到語言表達簡明、連貫、得體、準確、鮮明、生動。
【答案】
示例一:(對老師)一方沃土育新苗,三載春風化細雨。您的關(guān)懷伴我茁壯成長,您的鼓勵助我勇敢前行。感謝您,我親愛的老師!
示例二:(對父母)那溫柔慈愛的目光,那奔波勞碌的身影,那殷殷期盼的叮囑,讓我永遠難忘。謝謝您!
編輯推薦:
歡迎使用手機、平板等移動設(shè)備訪問中考網(wǎng),2025中考一路陪伴同行!>>點擊查看